碣石调幽兰

丘公字明,会稽(浙江省)人,其生平不详,卒于隋代开皇十年(西元 590 年),享年九十七岁。据说丘公擅奏楚地曲调,特别是「幽兰」一曲精妙绝伦。

此唐人手写卷子谱《碣石调·幽兰》(第五)据传自南朝梁代隐士丘明,是现存最早的琴曲谱。此曲共分四段,通过描绘兰花之品格表达了虽不被重用,但并不颓丧的感情。此谱保持了早期文字谱的记写方式,共二百二十四行(每行二十至二十四字不等),四千九百五十四字。此卷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此卷于明治四年(1871 年)至二十一世纪初此谱藏于京都神光院,后来转到东京国立博物馆,被当做日本 “国宝”,列品号码为 TB1393。但究竟是何时流入日本却不为人所知,在进入神光院之前可能藏于日本皇室,后水尾天皇将它赐予一名京都伶人。江户时代的荻生徂徕(1666 年-1728 年)有《徂徕幽兰琴谱》和《碣石调幽兰指法》两部著作,但皆不为人知。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一项研究指出《碣石调·幽兰》序中数个 “年” 字都是武后新字,因此此谱应该是创作于武则天统治时期。但亦有人疑其断定为 “唐代所抄” 的证据不足。杨守敬在光绪六年至十年(1880 年至 1884 年)前往日本访得此谱的宝素堂写本,经当时的驻日公使黎庶昌将其摹写录入《古逸丛书》,光绪十年出版后,此谱才传回中国。

此曲用音甚广,多至十一个音。但基本上依旧是变宫变征的雅乐七声音阶。序中说 “其声微而志远”、谱末注有 “此弄宜缓,消息弹之”,因此全曲节奏缓慢,并不需要使用太大的力度。谱中 “拍之大息” 或 “拍之” 之语出现了四次,因此全曲正好分作四段。《碣石调·幽兰》开头散起,第一段是引,深沉压抑,但节拍自由。剩下的三段主题,第二、三段交替采用泛音和按音,音色变化较大。最后一段绝大部分都是使用泛音来弹奏的,给人一种明朗的感觉。(介绍参考

《碣石调幽兰》以文字记写音阶及操缦手法,四拍,二百二十四行,每行二十至二十四字不等,共四千九百五十四字,以「耶卧」、「住」、「抑」、「末」、「蹴」、「蹙」、「唈」、「复泛」、「仰泛」、「互泛」、「放」等字记左法指法,「掌」、「半扶」、「打」、「摘」、「劈」、「却转」、「转指」、「龊」、「历」、「发刺」、「齐撮」等写右手指法,「纵容」、「节」代表共法,以「豆」代表徽位,「取声」、「附弦」等记明弦位、徽数,是手法谱一种。

《碣石调·幽兰》的曲谱序言标题后面紧跟着写有 “一名倚兰”,故被认为即是《猗兰操》。据蔡邕的《琴操·猗兰操》,《猗兰操》是孔子 “自卫反鲁” 时所作,表达身老而不得志的感情。此外,序言中亦提到此曲是从梁末隐居九嶷山的会稽人丘明手中流传下来的。《琴操》之说虽不可信,但根据吴文光之说,此曲既非丘明自创,势必师承有人,因此至少在魏晋时就已经存在了。

[hide]碣石调.幽兰第五.唐代纸本墨书.东京国立博物馆藏.pdf: http://share.czqixidi.com/f/33324767-826064883-158cea
[/hide]

标签